古代“相扑运动”的演变,是古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封闭和落后的缩影

古代“相扑运动”的演变,是古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封闭和落后的缩影

唐代体育活动的普及不仅局限于上层社会,民间百姓也都有着极大的热情。《酉阳杂俎》中就有对荆州百姓郝维谅,曾在“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的记载。文中提到的角抵、

角力,即今天摔跤运动的一种,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一活动形式也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述异记》记载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大战,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角抵”的最早起源。而这项运动的名称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在先秦时期称为“角力、觳抵、蚩尤戏”,

秦汉时期更名“角抵”,唐宋时被称为“相扑”,发展至清朝被称作“摔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角抵,是因为秦[1]统一后禁藏兵器,所以作为徒手搏斗的角抵一度兴盛。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对角抵活动的进行了“表演性”改革,在原有“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基础上,吸收其他形式舞蹈、杂技等其他形式,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且独具汉代特色的综合性娱乐表演活动——角抵戏。

两晋时角抵又称“相扑”。“相扑”一词最早出自王隐《晋书》中记载的“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由此可见,相扑之称最早始于两晋时期。这时虽已出现相扑一词,但还常与“角力、角抵”混用。

至唐代[2],相扑、角抵、角力名称并行,其特点同为赛力性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角抵和击球在唐代被列为两项最受欢迎的运动娱乐项目,角抵往往用以压轴,将此活动放在节日喜庆的最后。《文献通考》中记载:“角力戏,壮士裸相搏而决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摆大鼓而引之”。唐代还在宫廷中专设有“相扑朋”即今天的摔跤队,以供平时皇室观赏。角抵在唐代民间也十分流行,甚至还有女子参加。不仅如此,这一时期,

相扑运动还传至日本,如今,日本相扑的装束,仍存有汉唐遗风。1991年在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于家砖厂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相扑俑,便是这一时期相扑运动最好的例证。

宋朝相扑运动开展较唐朝更为普及,出现民间组织的“相扑社”和相扑擂台赛,以及角抵的专业系统书籍《角力记》。在《水许传》第七十四回中,作者施耐庵详尽地讲述了燕青与任原相扑比赛的全过程。“燕青除了头巾,光光地梳着两个角儿,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蹲在献台一边。解了腿绷护膝,跳将起来,把布衫脱降下来.两人近身之际,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档,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知相扑这项运动的规则在宋代已经较为完善了。无论是从穿着、站位,对抗方式,都已经与现在日本的相扑比赛相差无几了。明清时期,相扑运动不知为何开始渐渐地淡出了我们中国体育运动的舞台。而日本则是将这项来自中国的相扑运动发扬兴盛,渐渐地成为了日本的国粹。

为什么相扑之技传入日本,成了日本的国技,而在中国,却逐渐衰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在元代时,相扑受到官府的严禁。元朝统治者来自蒙古草原,喜爱摔跤,也将摔跤列为军事训练的项目,但他们禁止民间练习相扑之技:“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至元二十一年(1284),福建行省向中书省报告:近年,各路府州司县“奸民不事本业,游手逐末,甚者习学相扑,或弄枪棒。有精于其事者,各出钱帛,拜以为师。各处社长等人,恬不知禁,有司亦不究问。长此不已,风俗恣悍,狂妄之端,或自此生。”中书省很快作出批示:“今后军民诸色人等,如有习学相扑,或弄枪棒,许诸人首告,是实,教师及习学人并决七十七下,拜师钱物给告人充赏。两邻知而不首,减犯人罪一等。社长知情故纵,减犯人罪二等。” 重申了严禁相扑之令。从此,相扑运动一落千丈,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秦时记载:《礼记·月令》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将角力与射箭、御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汉书》中也有提及:“秦更名为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史记·李斯列传》中记录:“(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观之”。由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角抵活动由先秦时期以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开展的活动到秦朝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娱乐表演活动。

唐时记载:《唐音癸签》中记载:“左右两军擂大鼓,引壮士裸袒相博较力,以分胜负”, ↑

码字非常不易,需要您的鼓励。

点击关注“历史不能丢”,精彩内容不错过。

点链接

一口气读懂“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皎月女神攻略大全:各种玩法及技巧分享
365bet英超

皎月女神攻略大全:各种玩法及技巧分享

📅 08-18 👁️ 8307
什么什么潭水的成语
365bet手机网址多少

什么什么潭水的成语

📅 07-16 👁️ 7900
刘静小组提出液态金属神经修复技术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