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行为的评价,它通过对其品德和行为的总结,来赋予一个称号。谥号可以是褒扬的,也可以是贬低的,甚至有的处于两者之间。《逸周书·谥法》中的描述提到,“见美坚长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违拂不威曰隐。”而苏洵在《谥法》中也提到,“怀情不尽曰隐。”在古代历史上,“隐”这个谥号带有一定的同情之意,但同时又夹杂着批评。接下来,我们将一同了解历史上两位被称为“隐”的皇帝,他们的结局可谓是相当凄惨。
一、汉赵隐帝
刘粲(约生于公元?年-318年),字士光,出生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是匈奴族的后裔,汉赵的第四任皇帝,也是汉昭武帝刘聪的儿子。年少时,刘粲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文武双全,赢得了父亲的高度重视。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去世,太子刘和继位,但不久后,刘和被其弟刘聪所杀,自立为帝,刘粲被封为河内王。
到了永嘉五年(311年),晋朝的南阳王司马模派赵染戍守蒲坂,赵染因未能得到想要的职务愤而叛变,投降了汉赵。刘聪任命赵染为平西将军,这一事件成为了刘粲初次亲自参与的重要战役。刘粲率军攻入洛阳,成功杀死了司马模,攻占晋阳,进一步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建兴二年(314年)正月,刘聪任命刘粲为丞相,并兼任大将军,进一步提升其权力。随着权力的增加,刘粲逐渐疏远了忠臣和贤士,转而结交奸邪之徒,残暴刻薄,无视劝谏。至建武元年(317年),在刘粲的策划下,刘聪废除了原太弟刘乂的身份,改封其为北海王,并最终由刘粲派人将其谋杀。同年,刘聪在去世前将刘粲立为皇太子,授予了他所有实权。
刘粲即位后,继续沉迷于酒色和奢侈,渐渐失去了朝政的掌控。太兴元年(318年),他在上林练兵时,意图征讨石勒,却未曾料到他身边的亲信——大将军靳准背叛了他。靳准利用刘粲的信任,假借皇命,调动部下展开叛乱,并最终将刘粲杀害,结束了这位“隐皇帝”的一生。
二、后汉隐帝
刘承祐(931年-950年),是后汉末代皇帝,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次子,出生于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在父亲刘知远的影响下,刘承祐从小便被培养成了有能力的继承人。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刘知远在太原担任留守职务,任命刘承祐为节院使,随后逐步升任检校右仆射。
展开全文
刘知远原本对长子刘承训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打算将其作为皇位继承人。然而,刘承训在乾祐元年(948年)不幸病逝,刘知远因悲痛而加重病情,最终将刘承祐托付给了朝中的将领和权臣。刘承祐继位后,并不甘心权力旁落,立刻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
在乾祐三年(950年)11月,刘承祐通过谋杀了杨邠和史弘肇等一干重要权臣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这场政变很快引发了后果。刘承祐紧接着又派人去魏州(今河北大名)杀害郭威,导致郭威反叛起义,并最终起兵反攻。郭威的军队很快就抵达了汴京(今开封),而刘承祐当时并未做好充分的防备。
在刘承祐面对郭威进军的压力时,他慌忙命令撤退,并赶到城外刘子坡准备指挥作战。但由于后汉军队的惨败,刘承祐不得不匆忙逃回城中。然而,开封尹刘铢坚守城门,不允许他进入,最终导致刘承祐带着少数随从逃亡,而后,后汉的统治也迅速土崩瓦解。刘承祐的末路表现了一个被贬谥为“隐帝”的皇帝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与凄凉。
这两位皇帝的命运,虽有不同的背景与原因,但最终的结局都因他们的无能与纵欲而落得个悲惨的结局。通过他们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帝王若无法明智治国、尊贤纳谏,最终即便拥有了帝位,也难逃被遗弃和历史的抛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